当前位置:首页 > 特邀艺术家日志 > 陈映欣日志 > 详细内容
山水笔记
发布时间:2009/9/14  阅读次数:1850  字体大小: 【】 【】【


雁荡一游,见各类奇山怪石,嶙峋而突兀,令人惊叹不已!于是突然联系到石涛上人奇思瑰异的画面,蓝本原来在此;丽江上雪山途中,见到众多造型各异,身姿奇崛的松树,不禁想起昌硕老人笔下那些长的似乎毫无道理的松枝!——人类的想象力永远赶不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,我们所能做的,只是以自然为参照,以心造境,以境写心,自成境界而已。而这一点,恰恰正是山水画的价值之所在。



当登山队员被问到为何不辞劳苦,甚至不惜牺牲生命攀登那些与己无关的山峰时,最为经典的回答是——“因为山在那”!是的,山在那里,于是体单力薄的人类萌生了征服的愿望。若成功了,作为匆匆过客的人们,在亘古常在的山峰面前多少挽回了一点自尊;若失败了,不怕,还有后来人!喜悦源于此,悲哀也源于此。
山峰之于山水画家,跟登山队员比起来,除了敬畏之外,更多的是“亲近”和“依恋”,因为我们从未想到去征服、去对抗,我们只想与之“交谈”、只想去“表现”。

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 欧游初始,觉欧陆景致之美令人乍舌——景物大开大合,大片麦田,大片山林,暖色调灿烂冷色调沉郁,直如梁山好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那般爽快,树木造型皆个性分明,有型有款,顿悟欧洲古典风景画原来竟是笔笔有出处,并非画家臆造,还有凡高笔下的阿尔那螺旋型上升的松树!那一瞬间,恨不生为欧陆人!然十几天“游”下来,渐觉单调无比!返观吾国山水,乱是乱些,但胜在丰富!灰是灰些,但宜于用墨!先贤王蒙先生画作之苍莽华滋、层次炫目,不就得益于这块乱得丰富、灰得浑厚的土地?!于是释然。


一幅山水画是否“大气”,窃以为,不在于景物的大小以及容量的多寡,而在于景物的组合和笔墨构成是否给人一种大度和雍容的感觉,如能做到这点,那么即使画寻常小景也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大自然的深邃和壮阔,正如所谓“境由心造”,心中若有大天地,小景也呈大气象。


当我们处身于山野杂树中,当我们直面苍茫群山时,我们都会惊觉自身的渺小以及“知识”的苍白,那时,我们已经不记得笔墨、技巧以及关于所谓创新和观念的纷争了,我们最想做和所能做的,就是以自己的角度记录当时的气氛和感觉,表现当时的气息,假如表达出来的画面和头脑里预期的理想境界达到一致,我们就能体验到和大自然心领神会的快感。我想,就是这一点,把我们和自然界联系在一起,也是我选择当一个山水画家的唯一理由。其它,都在其次。


画山水,我喜欢“似是而非”,喜欢在一片混沌中叙说自己的感觉和思考,不确定的画面给了我更充分的自由,有可能将平时的参悟一一融汇进去,这其中有对生命的体察,有对山情水性的演绎。随意天成的山水景物、流动的气氛、虛实相生的形式更有利于加强画面的气势与力量,以及山川深谷的变幻感。大自然深邃而神秘的一切,本就是开天辟地的造物之手“创作”的结果,得此“个中三昧”,方得山水神韵。


浏览中国山水画史,最令我们耳熟能详的就是“意境”一辞,然而“意境”的确切含义是什么,古人似乎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复。或说画意的最高境界就是诗的意境,于是便有了所谓“诗情画意”一说;或说山水画的基本要求是“可居可游”,画面中必须形成自给自足的人文氛围,等等,不一而足。而王维的禅诗(以山水诗的形式出现)之类也便成了许多山水画家灵感的来源甚至创作的脚本,如“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”、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”等千古流传的名句。然而,不要说究竟有多少人能领悟其中玄妙的禅机,即使是文字的美感,由于流传的泛滥,也早已失去了原本鲜活的气息。依照此种模式演绎的山水画体系,逐渐丧失了图式语言的独立价值,把山水画变成了哲理的附庸,以人造的诗情取代真实的山情水性,以理性的思索扼杀了我们直面自然时的真率的惊喜,忽视了自然界山水之间的独立美感和蓬勃生命力。以“文化”眼光为取景框去套取我们眼中的自然山水,让山水画作为“文化”的承载工具,这是我们约定俗成的创作方法和欣赏路径,也是正统山水画体系的理论依据。我们不是要否定这个体系,而是希望在艺术观念日趋多元化的今天,要赋予古老的山水艺术以新的生命,增添新的艺术语言,似乎有必要另辟蹊径,以丰富山水画艺术的表现力,进而增强其涵盖力。


山水画和戏剧颇有些相似之处。戏剧的本质是模拟现实人生,使观众在某种程度的“对号入座”或“隔岸观火”过程中获得情感的“感同身受”或“暗自庆幸”,从而在短暂的“逃离”中忘却现实生活的不如意,借此排遣压力,并获得观赏快感。而山水画的本质是塑造一个源自现实但又有异于现实的境界(它与现实之间呈“不对称镜像”),这个境界展示了人类对周遭客观存在的认知程度以及理解方式,我们通过感悟山水——重塑山水——欣赏山水画这个过程宣泄对寄身其间的自然空间的依赖、亲近、敬仰以及畏惧之情。山川林木、飞瀑溪流和滚雷闪电、走兽飞禽等,在山水画中都被我们赋予了特定的人文意义,这些元素存在的目的仅仅在于完善我们所欲塑造的境界。
因此,山水画创作非常注重场景的“预设”以及境界的自给自足,追求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中演示各种元素之间的和谐、冲突等等关系,并最终把画面的张力拓宽到纸张之外以至无限的空间。山水画和风景画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更注重境界的内敛,而后者则更注重自然形态的伸张。在中国传统艺术中,最接近于山水画,长于写景、营造境界气氛的当属古琴艺术,其特殊的乐器构造、音色特点和曲式结构能起到一种强大的“催眠”作用,能使听者在瞬间沉入乐曲的气氛之中;而西洋音乐中同样以自然风光为题材的乐曲(如贝多芬的《第六交响曲——田园》及约翰•斯特劳斯的《维也纳森林的故事》),则更接近于借助写景,展示音乐织体本身的技巧和美感,而并没有形成一个非常强大的“气场”。这是古琴这一古老乐器的生命力之所在,而作为绘画艺术的山水画也有类似于古琴的这种魅力,它不以重现景观为目的,而以营造“气场”为第一要义。

上一篇:留留画话十则 下一篇:没有了!
我要评论
  • 匿名发表
  • [添加到收藏夹]
  • 发表评论:(匿名发表无需登录,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。) 登录状态:未登录
最新评论
所有评论[0]
    暂无已审核评论!
本栏最新发布
本栏热门信息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中国广州·三和轩艺术品收藏网 版权所有

 http://www.sanhx.com  地址:广州市天河区珠江新城金穗路22号

 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许可证:粤ICP备 09128759号